李白(小修)
關燈
小
中
大
李白(小修)
【前面幾首寫鳥、寫猿、寫花,看起來像是在賞景,但是景中多憂愁,例如其六中的“愁作秋浦客,強看秋浦花。”真正的情緒表現在“強看”二字。】
【而第七首則完全不同,他以古人自況,表達了自己想要實現抱負的心願以及對不得志的現實的不滿。】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李白漸漸的也發現了自己的詩歌中的不足之處。
雖然他也自認為自己才高八鬥,可是詩歌內容卻顯得有些貧瘠,幾乎除了自己懷才不遇,他就沒什麽可寫的了似的。
其實他的內心是不願意承認這件事情的,明明他寫了那麽多的詩。可是看的多了,他也終於反應過來,似乎自己在寫詩時確實沒想過一些更深的東西。
甚至沒覺得自己懷才不遇。
可當作品擺在他的面前,他也不能否認這一點。
【“醉上山公馬,寒歌甯戚牛。”像山簡一樣醉酒騎駿馬,像寧戚一樣倚牛角而唱歌。】
【山簡是竹林七賢之一的山濤的兒子。根據《晉書》記載,山簡在都督荊州時,戰亂頻發,朝野不振,為此許多人都十分恐懼,但是只有山簡還保持著閑適的生活,經常設宴飲酒,人們為他編歌,說“山公時一醉……酩酊無所知。覆能乘駿馬……”李白此詩首句的出處應該就是這裏。】
西晉景元年間。
山濤正在為嵇康之事焦頭爛額,聽聞此言,頓了一頓。
竟連這李白也推崇他們如此這般。
良久,他才嘆息一聲。
也不知這般的瀟灑是好還是壞。
他又何嘗不想過那樣的生活,假如人人都醉生夢死,這世間如何得了?
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嵇康也好,山簡也罷,他都不想再去阻攔他們的選擇。
同時,他們也應該為自己所做出的選擇負責。
不過,該幫的他還是要幫,誰讓嵇康是他的好友呢?
【雖然我們都說竹林七賢是不同流俗的文人的象征,很多人都尊敬他們。但是其實在人們志得意滿之時,很少會有人去歌頌竹林七賢。因為他們當時算是從精神上與虛偽的司馬是朝廷相鬥爭的,但其實是從他們的行為表現上來看,他們算是有一些消極避世的心理,其實竹林七賢他們帶給我們的除了少部分的優秀的作品,就是一些精神上的支撐。在這裏也是一樣,李白在失落時就想起了那時候的那些所謂的魏晉名士。】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事實確實如此。
當初得到聖人召令,李白欣喜若狂之時可沒想過這些。
他只有在低落的時候才會想起他們,想起陶淵明。
仿佛只要追尋著他們遠去的腳步,心中就能獲得片刻的安寧。
就像此時,他開始焦灼聖人是否會來尋他的時候,竟渴望著隱居生活。
【而甯戚是春秋時期的衛國人,他早年懷才不遇,可能在李白的心中,他們是同一類人。】
【這裏說他倚牛角唱歌,是《呂氏春秋》中提到的典故,那時候他去齊國想要到齊桓公的手底下做事,但是因為沒有錢,所以為那些商賈趕牛車,然後輾轉才到了齊國,到齊國後,他夜宿城門外,正餵牛的時候碰到齊桓公出門迎客。齊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他的一個很大的優點就是任用賢能,還親自出城門迎客。甯戚好不容易見到了想見的人,又見到齊桓公迎客的場面,不覺心中傷感,於是便敲擊牛角高聲歌唱齊桓公自然也聽到了他的歌聲,自覺他是個不凡之人於是拜他為相。】
公元前317年,楚懷王十二年。
田辟彊百感交集。
最近,他看了太多的以往沒看到過的東西,內心固有的思想受到了極大的沖擊。
那繁華的唐代、宋代,那些優秀的文人才子,仿佛一切都離他十分遙遠。
更為重要的是,現在說起自己的先輩,他卻還是不如。
但是他似乎隱隱知道該怎麽去做。可眼前卻像是被薄霧籠罩看不清前方的路。
不過此時此刻有一件事是十分確定的。
任用賢能準沒什麽錯。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不僅是他,李白相信沒有人可以抵擋住齊桓公的任用賢能。
所有人都想成為甯戚,功成名就。
可他們為何就碰不到像齊桓公那樣的人呢?
【李白所艷羨的很多人都是類似的,他們大多一開始懷才不遇,而後或主動或被動的地得到機緣實現了自己的理想,這就是李白所向往的。】
正如李白所料,杜甫也是艷羨這樣的人的。
可是,誰又能想到真的會有人懷才不遇一輩子呢?
他也想不到這些人當中有他自己,還有他所敬重的李白。
這是不正常的,所以到底是何處出了問題?
是李林甫嗎?是他那樣的貪官汙吏才使得整個朝廷烏煙瘴氣嗎?
若是沒有那些人是否一切就都好了?
【但是很顯然,至少在這個時候李白還沒有得到那樣的機緣,所以他說,“空吟白石爛,淚滿黑貂裘。”白石爛是甯戚《放牛歌》裏面的句子,這裏應該就是代指那一首歌或者是發出的懷才不遇的吶喊,怎麽理解都可以,言之有理即可吧。】
李白輕笑。
此話說的,就像他之後能得到那般機緣似的。
但……
這似乎也不是不可能。
巨幕都能跟著人走了,還有什麽是不可能的呢?
想到此處,李白又想壓抑自己心中的激動,他滿腦子真就只剩下了出仕為官了嗎?
可思考片刻,李白便淡然了,那又如何?何必在意他人的看法?
他沒偷沒搶,不過就是想做個官,為百姓做點事,有何不妥?
【他說空唱著這《放牛歌》,根本沒有人聽,只能像蘇秦那樣淚落黑貂裘,《戰國策》記載蘇秦十次上書秦王不行,作者用“黑貂之裘敝”表達蘇秦的失意。而在這裏李白認為自己就像蘇秦一樣,而不是像甯戚還能得到齊桓公那樣的人的垂青。】
公元前317年,楚懷王十二年。
鹹陽宮。
嬴駟輕嗤了一聲。
蘇秦一天到晚攛掇著諸國聯合與秦國一戰,當真是個煩人的。
就怪自己沒有給他重用?
當時他來秦國之時,一通大話,看起來哪像是個靠譜的?
不過,話是這麽說,其實嬴駟的心中還是有些悔意。
蘇秦其實與張儀的策略並無太大不同,若是自己當初能在諸國還未聯合之時,就開始行動,或許此時的情況早已經不同了。
但是這些從未發生過的事情,誰又能說的好呢?
【雖然李白的詩歌主題基本上沒有太大的變化,都是奔著他的人生理想去的,但是從他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他的自信心在一步一步慢慢喪失,從一開始的“扶搖直上九萬裏”到現在“淚滿黑貂裘”,這就是李白的心路歷程的轉變。】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所以此時他的豪情已經不再豪情?
李白頓時有些悵然若失。
他還以為自己至少是不忘本心。
他很想反駁一下幕中女子,想告訴她,想告訴所有人,他李白的豪情壯志從未消減。可是他根本說不出口。因為他的那些志氣早就已經慢慢地要被磨沒了。
【在感嘆過後,李白又開始寫秋浦此處的風景,第十四首還比較特別,是一首很短的五言,描寫的是冶煉工人。】
【在古代,歌頌底層人民的詩句是很少的,而像冶煉!工人這樣的職業,那更是屈指可數了。前兩句描寫了一下冶煉的場景,“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從這短短的十個字中我們就能想象出當時爐火熊熊、燃燒火星子劈啪四濺的場景。】
【若非有李白的漫游,有他貼近底層人民的真實的經歷,他寫不出這樣的句子,所以我們都說藝術來源於生活,想要創造出真正的藝術,還是得要細心的觀察。】
唐,元和年間。
關於這一點,幕中女子已經說過很多次了。
不管是李白還是杜甫,還是後世的蘇軾,他們這幾個人都是在外顛簸的那些年寫出的作品更加吸引人。
李賀心中突了一下,他想,自己是不是也可以出去游歷一番呢。
雖然自己現在擔任著奉禮郎的職務,但是這官職著實太小,根本不會有太大建樹,與其如此,他何不出去走走。
可問題在於他並不像李白那般富有,他要如此維持自己的生計呢?
而且他身子還不好,經得起四處顛簸嗎?
【而後面兩句話就描寫的冶煉工人了,在看詩句之前,我們可以先想象一下,冶煉工人他們在工作時是個什麽樣的狀態,或許冒著熱汗,很辛苦地在勞作,甚至讓我想起古代那些參加徭役的備受壓迫的底層人民,比如秦朝時期修建長城、阿房宮的那些農民,應該是很痛苦的。】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
這事情是嬴政一直未曾解決的。
經過這段時間的了解,他當然也知道修建長城與阿房宮是多麽勞民傷財的一件事情。
可是那阿房宮已經開始修建,長城又能抵禦外敵入侵,豈有不行之理?
至於那些服徭役的百姓……
嬴政思考了一會兒,那他就再多給他們一些補償好了。
【然而李白說,“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這些冶煉工人在明月夜唱著歌曲勞作,歌聲使得寒冷的江水都激蕩起來。】
【看了這話我才想起來,這些工人啊,他們並不能算是最底層的人民吧,士農工商,至少他們比商人的地位要高,而他們擁有這麽一門技術所賺的錢應該比那些農民會多一點,所以他們的日子可能沒有那麽難過。】
眾農民苦笑。
他們有什麽地位?
士人為名,商人為利。
他們夾在中間什麽都沒有,甚至還不如那些工匠賺的銀子多。
可他們又不能不種地,他們身上沒有半點本事,除了種地他們又能做什麽呢?
苦?誰又不苦呢?
若是能不讓他們交稅,能別強占他們的土地,他們就已經謝天謝地了。
【從這一首詩裏面,我們看不出李白到底是想表達什麽樣的情感,或許是對這些工人純粹的工作的一種羨慕,至少他們是在發揮自己的價值的。其實古往今來都一樣,任何的職業都有人去做,每個人都在不同的崗位上發光發亮,其實根本沒有所謂的三六九等,這些等級不過是人們根據自己的想法而賦予的。就好比咱們現在可能很多人看不起農民,但是如果沒有農民,世界上一個農民也沒有,那我們可能連飯都吃不飽。】
對啊!
若是沒有他們,那些達官貴族吃的飯從何處來?
他們是憑什麽在那出趾高氣昂,耀武揚威?
女子說的話真是直直地戳進了他們的心巴子,許多農人這時候才反應過來,原來他們也是有價值的嗎?原來他們並不是命如草芥嗎?
東晉。
誰說不是呢?
陶淵明從來沒有看不起農民過。
他甚至對周遭的鄰居心懷崇敬之情。
為何他們種地?可以種得那麽好。
明明是同樣的地,同樣的種子,同樣的水。
可自己種出來的東西就是不成樣子。
看不起農人,哼!
陶淵明冷笑一聲。
若是讓他們來,他們那些人吃的上飯嗎?
【所以不要有高高在上的想法,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生活而努力著,每個人也都在為這個世界創造著價值。】
這話太令人觸動。
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百姓,無不認同。
雖然達官貴族們覺得這樣的話有些問題,那些莽夫豈能與他們相提並論?
但他們又不得不承認即便是鄉野村夫也確實有他我的作用。
【雖然李白的詩中可能並沒有表達這些,但是卻讓我們看到了那個時代那樣的一個背景下的一些冶煉工人的鮮明的形象,這也是一首很不錯的詩。】
【而第十五首,李白又重新回到了愁上面,這也是我們最熟悉的一首。“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古之詩者寫愁的不知凡幾,有人以月寫愁,有人以山寫愁,有人以水寫愁,但還鮮少有用白發來表現愁的,不過也不是沒有,像杜甫的“白頭搔更短”他所表現的其實也是一種愁緒。】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杜甫的嘴唇微微張開,為李白的詩句而感到驚嘆。
他從未見過這樣的描述,卻不得不承認這樣的描述十分生動。
白發長了三千丈,如何能不愁?
雖然這話一看就是誇張,卻真讓人感受到了愁。
仿佛就算是大羅神仙來了,也無法將這愁緒解開。
【李白的愁與別人的愁可能不大相同,像杜甫“白頭搔更短”,我們一看就能想象那樣現實的場景。但是李白一上來就“白發三千丈”,三千丈到底有多長呢?我們一時間甚至反應不過來,但顯然是很長的。他說是因為愁,所以才這麽長。】
還真是有意思。
明明兩者帶給眾人的感覺都是一樣的。
可讀起來卻就是不一樣。
一個仿佛置身於無人的街道,而另一個仿佛身處在寂靜的山頭。
是一種很奇妙的感覺。
【然而作為女孩子都應該知道,長頭發所帶來的煩惱,可不僅僅只是因為它長,而是它一旦長了就跟毛線一樣,很有可能到處打結,只是想想就已經夠讓人愁的了。】
這句話眾人就有些不大明白了。
什麽叫作女孩子都應該知道?難道男子不知嗎?
這頭發若是及時清理,當也不會打結,當然,那只能是正常長度的頭發。
若頭發真有三千丈,哪怕再柔順,估計也能讓人十分煩惱。
【一開始還不知道,照了鏡子才發現了自己的三千煩惱絲,“不知明鏡裏,何處得秋霜。”】
【到底是什麽時候開始染上白發的呢?一個“得”字用得很妙,這句話顯然帶了點怨氣,怨他那屢遭挫折的前半生,他是從哪裏得來的這些白發呢?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之中得來的。】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他的詩裏有怨氣嗎?
李白想了想,大概是有的吧。
但是怨有用嗎?
顯然沒有。
他能怨誰呢?
【這首詩歷來為人所推崇,它裏面所表達的情緒實在是太飽滿了,它是李白情緒的集中爆發,再樂觀的人經歷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之後也會有痛苦、仿徨、絕望的時候。】
唐,元和年間。
李賀無不讚同,像李白這樣的人尚且有痛苦仿徨的時候,那放到他身上就再正常不過了。
可看過李白的這些事,他也懂了。
再憂愁也是沒有用的。
與其自怨自艾,他不如向李白一樣去追尋,即便不能成功,至少以後也不會留下遺憾。
【然而他自己也清楚,再飽滿的情緒發洩在此處都沒有什麽用於是在這組詩的最後,他寫道:“黯與山僧別,低頭禮白雲。”最後依舊只能黯然地離開此處。】
【離開此處後,李白去見了一位自己的老朋友,我們十分熟悉的汪倫。】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前面幾首寫鳥、寫猿、寫花,看起來像是在賞景,但是景中多憂愁,例如其六中的“愁作秋浦客,強看秋浦花。”真正的情緒表現在“強看”二字。】
【而第七首則完全不同,他以古人自況,表達了自己想要實現抱負的心願以及對不得志的現實的不滿。】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李白漸漸的也發現了自己的詩歌中的不足之處。
雖然他也自認為自己才高八鬥,可是詩歌內容卻顯得有些貧瘠,幾乎除了自己懷才不遇,他就沒什麽可寫的了似的。
其實他的內心是不願意承認這件事情的,明明他寫了那麽多的詩。可是看的多了,他也終於反應過來,似乎自己在寫詩時確實沒想過一些更深的東西。
甚至沒覺得自己懷才不遇。
可當作品擺在他的面前,他也不能否認這一點。
【“醉上山公馬,寒歌甯戚牛。”像山簡一樣醉酒騎駿馬,像寧戚一樣倚牛角而唱歌。】
【山簡是竹林七賢之一的山濤的兒子。根據《晉書》記載,山簡在都督荊州時,戰亂頻發,朝野不振,為此許多人都十分恐懼,但是只有山簡還保持著閑適的生活,經常設宴飲酒,人們為他編歌,說“山公時一醉……酩酊無所知。覆能乘駿馬……”李白此詩首句的出處應該就是這裏。】
西晉景元年間。
山濤正在為嵇康之事焦頭爛額,聽聞此言,頓了一頓。
竟連這李白也推崇他們如此這般。
良久,他才嘆息一聲。
也不知這般的瀟灑是好還是壞。
他又何嘗不想過那樣的生活,假如人人都醉生夢死,這世間如何得了?
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嵇康也好,山簡也罷,他都不想再去阻攔他們的選擇。
同時,他們也應該為自己所做出的選擇負責。
不過,該幫的他還是要幫,誰讓嵇康是他的好友呢?
【雖然我們都說竹林七賢是不同流俗的文人的象征,很多人都尊敬他們。但是其實在人們志得意滿之時,很少會有人去歌頌竹林七賢。因為他們當時算是從精神上與虛偽的司馬是朝廷相鬥爭的,但其實是從他們的行為表現上來看,他們算是有一些消極避世的心理,其實竹林七賢他們帶給我們的除了少部分的優秀的作品,就是一些精神上的支撐。在這裏也是一樣,李白在失落時就想起了那時候的那些所謂的魏晉名士。】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事實確實如此。
當初得到聖人召令,李白欣喜若狂之時可沒想過這些。
他只有在低落的時候才會想起他們,想起陶淵明。
仿佛只要追尋著他們遠去的腳步,心中就能獲得片刻的安寧。
就像此時,他開始焦灼聖人是否會來尋他的時候,竟渴望著隱居生活。
【而甯戚是春秋時期的衛國人,他早年懷才不遇,可能在李白的心中,他們是同一類人。】
【這裏說他倚牛角唱歌,是《呂氏春秋》中提到的典故,那時候他去齊國想要到齊桓公的手底下做事,但是因為沒有錢,所以為那些商賈趕牛車,然後輾轉才到了齊國,到齊國後,他夜宿城門外,正餵牛的時候碰到齊桓公出門迎客。齊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他的一個很大的優點就是任用賢能,還親自出城門迎客。甯戚好不容易見到了想見的人,又見到齊桓公迎客的場面,不覺心中傷感,於是便敲擊牛角高聲歌唱齊桓公自然也聽到了他的歌聲,自覺他是個不凡之人於是拜他為相。】
公元前317年,楚懷王十二年。
田辟彊百感交集。
最近,他看了太多的以往沒看到過的東西,內心固有的思想受到了極大的沖擊。
那繁華的唐代、宋代,那些優秀的文人才子,仿佛一切都離他十分遙遠。
更為重要的是,現在說起自己的先輩,他卻還是不如。
但是他似乎隱隱知道該怎麽去做。可眼前卻像是被薄霧籠罩看不清前方的路。
不過此時此刻有一件事是十分確定的。
任用賢能準沒什麽錯。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不僅是他,李白相信沒有人可以抵擋住齊桓公的任用賢能。
所有人都想成為甯戚,功成名就。
可他們為何就碰不到像齊桓公那樣的人呢?
【李白所艷羨的很多人都是類似的,他們大多一開始懷才不遇,而後或主動或被動的地得到機緣實現了自己的理想,這就是李白所向往的。】
正如李白所料,杜甫也是艷羨這樣的人的。
可是,誰又能想到真的會有人懷才不遇一輩子呢?
他也想不到這些人當中有他自己,還有他所敬重的李白。
這是不正常的,所以到底是何處出了問題?
是李林甫嗎?是他那樣的貪官汙吏才使得整個朝廷烏煙瘴氣嗎?
若是沒有那些人是否一切就都好了?
【但是很顯然,至少在這個時候李白還沒有得到那樣的機緣,所以他說,“空吟白石爛,淚滿黑貂裘。”白石爛是甯戚《放牛歌》裏面的句子,這裏應該就是代指那一首歌或者是發出的懷才不遇的吶喊,怎麽理解都可以,言之有理即可吧。】
李白輕笑。
此話說的,就像他之後能得到那般機緣似的。
但……
這似乎也不是不可能。
巨幕都能跟著人走了,還有什麽是不可能的呢?
想到此處,李白又想壓抑自己心中的激動,他滿腦子真就只剩下了出仕為官了嗎?
可思考片刻,李白便淡然了,那又如何?何必在意他人的看法?
他沒偷沒搶,不過就是想做個官,為百姓做點事,有何不妥?
【他說空唱著這《放牛歌》,根本沒有人聽,只能像蘇秦那樣淚落黑貂裘,《戰國策》記載蘇秦十次上書秦王不行,作者用“黑貂之裘敝”表達蘇秦的失意。而在這裏李白認為自己就像蘇秦一樣,而不是像甯戚還能得到齊桓公那樣的人的垂青。】
公元前317年,楚懷王十二年。
鹹陽宮。
嬴駟輕嗤了一聲。
蘇秦一天到晚攛掇著諸國聯合與秦國一戰,當真是個煩人的。
就怪自己沒有給他重用?
當時他來秦國之時,一通大話,看起來哪像是個靠譜的?
不過,話是這麽說,其實嬴駟的心中還是有些悔意。
蘇秦其實與張儀的策略並無太大不同,若是自己當初能在諸國還未聯合之時,就開始行動,或許此時的情況早已經不同了。
但是這些從未發生過的事情,誰又能說的好呢?
【雖然李白的詩歌主題基本上沒有太大的變化,都是奔著他的人生理想去的,但是從他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他的自信心在一步一步慢慢喪失,從一開始的“扶搖直上九萬裏”到現在“淚滿黑貂裘”,這就是李白的心路歷程的轉變。】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所以此時他的豪情已經不再豪情?
李白頓時有些悵然若失。
他還以為自己至少是不忘本心。
他很想反駁一下幕中女子,想告訴她,想告訴所有人,他李白的豪情壯志從未消減。可是他根本說不出口。因為他的那些志氣早就已經慢慢地要被磨沒了。
【在感嘆過後,李白又開始寫秋浦此處的風景,第十四首還比較特別,是一首很短的五言,描寫的是冶煉工人。】
【在古代,歌頌底層人民的詩句是很少的,而像冶煉!工人這樣的職業,那更是屈指可數了。前兩句描寫了一下冶煉的場景,“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從這短短的十個字中我們就能想象出當時爐火熊熊、燃燒火星子劈啪四濺的場景。】
【若非有李白的漫游,有他貼近底層人民的真實的經歷,他寫不出這樣的句子,所以我們都說藝術來源於生活,想要創造出真正的藝術,還是得要細心的觀察。】
唐,元和年間。
關於這一點,幕中女子已經說過很多次了。
不管是李白還是杜甫,還是後世的蘇軾,他們這幾個人都是在外顛簸的那些年寫出的作品更加吸引人。
李賀心中突了一下,他想,自己是不是也可以出去游歷一番呢。
雖然自己現在擔任著奉禮郎的職務,但是這官職著實太小,根本不會有太大建樹,與其如此,他何不出去走走。
可問題在於他並不像李白那般富有,他要如此維持自己的生計呢?
而且他身子還不好,經得起四處顛簸嗎?
【而後面兩句話就描寫的冶煉工人了,在看詩句之前,我們可以先想象一下,冶煉工人他們在工作時是個什麽樣的狀態,或許冒著熱汗,很辛苦地在勞作,甚至讓我想起古代那些參加徭役的備受壓迫的底層人民,比如秦朝時期修建長城、阿房宮的那些農民,應該是很痛苦的。】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
這事情是嬴政一直未曾解決的。
經過這段時間的了解,他當然也知道修建長城與阿房宮是多麽勞民傷財的一件事情。
可是那阿房宮已經開始修建,長城又能抵禦外敵入侵,豈有不行之理?
至於那些服徭役的百姓……
嬴政思考了一會兒,那他就再多給他們一些補償好了。
【然而李白說,“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這些冶煉工人在明月夜唱著歌曲勞作,歌聲使得寒冷的江水都激蕩起來。】
【看了這話我才想起來,這些工人啊,他們並不能算是最底層的人民吧,士農工商,至少他們比商人的地位要高,而他們擁有這麽一門技術所賺的錢應該比那些農民會多一點,所以他們的日子可能沒有那麽難過。】
眾農民苦笑。
他們有什麽地位?
士人為名,商人為利。
他們夾在中間什麽都沒有,甚至還不如那些工匠賺的銀子多。
可他們又不能不種地,他們身上沒有半點本事,除了種地他們又能做什麽呢?
苦?誰又不苦呢?
若是能不讓他們交稅,能別強占他們的土地,他們就已經謝天謝地了。
【從這一首詩裏面,我們看不出李白到底是想表達什麽樣的情感,或許是對這些工人純粹的工作的一種羨慕,至少他們是在發揮自己的價值的。其實古往今來都一樣,任何的職業都有人去做,每個人都在不同的崗位上發光發亮,其實根本沒有所謂的三六九等,這些等級不過是人們根據自己的想法而賦予的。就好比咱們現在可能很多人看不起農民,但是如果沒有農民,世界上一個農民也沒有,那我們可能連飯都吃不飽。】
對啊!
若是沒有他們,那些達官貴族吃的飯從何處來?
他們是憑什麽在那出趾高氣昂,耀武揚威?
女子說的話真是直直地戳進了他們的心巴子,許多農人這時候才反應過來,原來他們也是有價值的嗎?原來他們並不是命如草芥嗎?
東晉。
誰說不是呢?
陶淵明從來沒有看不起農民過。
他甚至對周遭的鄰居心懷崇敬之情。
為何他們種地?可以種得那麽好。
明明是同樣的地,同樣的種子,同樣的水。
可自己種出來的東西就是不成樣子。
看不起農人,哼!
陶淵明冷笑一聲。
若是讓他們來,他們那些人吃的上飯嗎?
【所以不要有高高在上的想法,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生活而努力著,每個人也都在為這個世界創造著價值。】
這話太令人觸動。
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百姓,無不認同。
雖然達官貴族們覺得這樣的話有些問題,那些莽夫豈能與他們相提並論?
但他們又不得不承認即便是鄉野村夫也確實有他我的作用。
【雖然李白的詩中可能並沒有表達這些,但是卻讓我們看到了那個時代那樣的一個背景下的一些冶煉工人的鮮明的形象,這也是一首很不錯的詩。】
【而第十五首,李白又重新回到了愁上面,這也是我們最熟悉的一首。“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古之詩者寫愁的不知凡幾,有人以月寫愁,有人以山寫愁,有人以水寫愁,但還鮮少有用白發來表現愁的,不過也不是沒有,像杜甫的“白頭搔更短”他所表現的其實也是一種愁緒。】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杜甫的嘴唇微微張開,為李白的詩句而感到驚嘆。
他從未見過這樣的描述,卻不得不承認這樣的描述十分生動。
白發長了三千丈,如何能不愁?
雖然這話一看就是誇張,卻真讓人感受到了愁。
仿佛就算是大羅神仙來了,也無法將這愁緒解開。
【李白的愁與別人的愁可能不大相同,像杜甫“白頭搔更短”,我們一看就能想象那樣現實的場景。但是李白一上來就“白發三千丈”,三千丈到底有多長呢?我們一時間甚至反應不過來,但顯然是很長的。他說是因為愁,所以才這麽長。】
還真是有意思。
明明兩者帶給眾人的感覺都是一樣的。
可讀起來卻就是不一樣。
一個仿佛置身於無人的街道,而另一個仿佛身處在寂靜的山頭。
是一種很奇妙的感覺。
【然而作為女孩子都應該知道,長頭發所帶來的煩惱,可不僅僅只是因為它長,而是它一旦長了就跟毛線一樣,很有可能到處打結,只是想想就已經夠讓人愁的了。】
這句話眾人就有些不大明白了。
什麽叫作女孩子都應該知道?難道男子不知嗎?
這頭發若是及時清理,當也不會打結,當然,那只能是正常長度的頭發。
若頭發真有三千丈,哪怕再柔順,估計也能讓人十分煩惱。
【一開始還不知道,照了鏡子才發現了自己的三千煩惱絲,“不知明鏡裏,何處得秋霜。”】
【到底是什麽時候開始染上白發的呢?一個“得”字用得很妙,這句話顯然帶了點怨氣,怨他那屢遭挫折的前半生,他是從哪裏得來的這些白發呢?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之中得來的。】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他的詩裏有怨氣嗎?
李白想了想,大概是有的吧。
但是怨有用嗎?
顯然沒有。
他能怨誰呢?
【這首詩歷來為人所推崇,它裏面所表達的情緒實在是太飽滿了,它是李白情緒的集中爆發,再樂觀的人經歷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之後也會有痛苦、仿徨、絕望的時候。】
唐,元和年間。
李賀無不讚同,像李白這樣的人尚且有痛苦仿徨的時候,那放到他身上就再正常不過了。
可看過李白的這些事,他也懂了。
再憂愁也是沒有用的。
與其自怨自艾,他不如向李白一樣去追尋,即便不能成功,至少以後也不會留下遺憾。
【然而他自己也清楚,再飽滿的情緒發洩在此處都沒有什麽用於是在這組詩的最後,他寫道:“黯與山僧別,低頭禮白雲。”最後依舊只能黯然地離開此處。】
【離開此處後,李白去見了一位自己的老朋友,我們十分熟悉的汪倫。】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